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。
精选优秀少儿书刊!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育园地 >
父母深思:孩子当着母亲的面捅死老师,谁为这样的悲剧买单?
来源于:网络综合 作者:少儿书刊网 上传时间:2015-12-10 点击数:18230

少儿期刊近日翻看微博,又出了一起持刀捅老师的悲剧!有时真的不敢相信看到的信息是真的,突然间想问这个世界怎么了?这一起起的悲剧又该谁为之买单?老师?家长?社会?教育?等等。

我们的孩子都怎么了?平时都表现的很乖巧、可爱,温柔的表面下又是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心?作为孩子的亲爸亲妈,你们真的懂你们的孩子吗?你们真的了解那个看似老实、平静、听话的孩子吗?

事件回顾

悲剧一:12月4日高三学生当母亲面捅死班主任

据报道,事发学校是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学校,被害人滕老师是该校高三97班的班主任,今年49岁。嫌疑人龙某,高三学生,已年满18岁。因考试成绩不理想,龙某及其家长被约谈。在做其思想工作时龙某持水果刀把老师杀死,事发时,龙某的母亲也在六楼教师办公室内。据该校学生介绍,被害人滕老师平时口碑很好,对学生很关心。

记者从校方了解到,龙某成绩中等,性格比较内向,之前和班主任滕某没有发生过矛盾。此外,多名学生表示,滕老师平时口碑很好,对学生很负责。

悲剧二:10月18日,邵东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后将一名女教师杀害

10月18日,嫌疑人刘某等三人爬围墙进入校内,将学校小卖部的门撬开后,盗走面包、棒棒糖等食物。三人回到宿舍楼,发现在校值班的女教师李某,便将女老师引出房间并持木棒对其进行殴打致其身亡,后将被害人的手机及2000余元现金抢走。据悉,被害教师李某是一名优秀数学老师,今年53岁,再过几年就要退休,丈夫此前刚因病离世。

悲剧三:怀疑被向老师打小报告 00后持玻璃捅死同学

“00后”的小梁是耒阳某中学初二的学生,因怀疑同学向老师打自己的“小报告”,而拿玻璃将同学刺死。最终因故意伤害罪小梁被判有期徒刑五年。

2014年6月4日上午,小梁从教室的窗户上取下一块尖刀状玻璃,走到走廊上玩耍。此时,他看到一名男同学,于是跑上前大声质问,“你是不是到老师那告我状了?”面对小梁的质问,对方小声否认。“怎么可能不是你!”小梁一边用左手推男孩,一边用右手拿的尖刀状玻璃在对方身上比划着。男孩害怕,身子往后退了一步。突然,小梁拿着玻璃朝对方胸口刺过去,随即抽了出来扔到地上。男孩昏迷倒地,小梁吓坏了,和老师一起将他送往医院,但因抢救无效身亡。

另外,今年至少13起教师被袭击案曝光!

●施暴者

小学生2起

中学生6起

大学生1起

家长3起

毕业生1起

●原因

叫家长、课堂点名2起

催交作业3起

劝架2起

其他6起

分析:

1、心理挫伤 涉嫌故意杀人

学生出现极端行为,主要原因还是学习出了问题,导致其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比如担心考不到好大学而让周围人看不起等。

从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,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。主要表现:

①嫉妒心理:这是一种非常恐惧的心理状态。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。例如:上海市奉贤区奉贤中学嫉妒杀人事件。

②猜疑心理:表现是遇事多疑、疑心太重。这类同学情绪不稳定,缺乏自尊自信等。例如:上海市金山区金盟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。

③对立心理:老师和同学、家长和子女的处与敌对状态,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。缺乏积极主动性,缺乏自信,做事瞻前顾后,担心会失败。总是认为老师、家长和同学是在跟自己过不去。对立心理在上海农村普通中学生中普遍存在。

④ 孤僻心理:主要表现是沉默寡言,心胸狭窄,自私自利,内心产生压抑、苦闷,喜欢独处,不愿与他人接触,具有非常强力的报复心理。

⑤厌学心理: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,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,面对升学难,就业难等现象,导致食欲不振,失眠,神经衰弱,记忆力下降,思维迟缓,害怕考试等等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,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决心和毅力;他们深感前途渺茫,精神萎靡不振。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,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,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。

2、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

校园暴力集中在中学生身上,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处在青春期,激素分泌不平衡,容易冲动,常常会因为一个想法或一句话产生过激行为;其次,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。

“把孩子送到学校,我们自然是希望孩子能不让我们操心,学习优异。”一位家长在网上跟帖说道。“老师也根本没有时间做到真正去关心学生,他们大多数都把精力用在学校事务和教学成果上。”

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也缺乏互相理解,他们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分数,而忽视孩子的身心变化,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失控,学校和家长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教育,很容易导致孩子有暴力行为。

此外,社会因素也有影响。例如,有些电视剧会呈现暴力镜头、网络游戏也有暴力主题,孩子们习惯模仿和复制,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认为暴力没有什么大不了。

熊丙奇认为,任何恶作剧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,学校内师生的关系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,要提高师德,关键在于构建能保护教师和学生平等权利的制度,不偏袒教师,也不纵容学生,这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,缓解师生冲突。试想,如果有家长委员会参与这件事的处理,相信会有让各方都接受的更好的处理结果。因此,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实行民主管理。

3、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?

你是不是还处于不知怎么与孩子交流的阶段,不知如何探知孩子内心的世界?

沟通是人的本能,没有人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,孩子也不是天生就不愿意与父母交流。孩子幼小的时候由于比较幼稚、简单,对父母的依赖性强,许多事情都会对父母讲,亲子间的沟通是顺畅的。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、心理、需求都发生了变化,如果家长还固守着原来的观念,孩子在家长面前找不到沟通的快乐,不仅会关闭耳朵,而且,亲子沟通的大门也就会关闭。

亲子沟通中出现的障碍

①家长把学习成绩看成孩子的唯一。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,分数成了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,甚至孩子考多少分,也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。正如一名初中的学生所说:“我第一次考了第一名,父母很高兴带我去吃肯德鸡,我发现成绩能给父母最大的满足。一次我考砸了,拿了一张惨不忍睹的试卷回到家,父母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。原来,分数才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。

②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。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指责、埋怨、负面评价孩子的时候,这也是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、为什么不听父母话的部分原因。如:你学习成绩这么差,肯定不是读书的料”“我肯定你什么是都不能坚持到底,你就从 没有做好过一件事”等。父母在说话时一开口就已经否定了孩子,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,所以,不论父母怎么说,也无论你正确与否,都难以得到孩子的接纳与认可。

③父母喜欢揭孩子的短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,这是正常的,并且有时孩子对自己的毛病也有愿意改正的想法,作为家长应当及时的鼓励,给予诚恳的提醒,给孩子改正缺点的勇气和力量,这是因为孩子愈是犯了错误,心里愈是脆弱,愈是需要父母的谅解与安慰。不要把孩子之前犯的错误经常拿出来指责他!

④家长与孩子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。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,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对孩子,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,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,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,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。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,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,也就人为地形成了代沟了。

⑤家长过多地唠叨,引起了孩子的反感。有些父母与孩子从早到晚只会说三句话。孩子早上起床时“快点起来,到点了,快点快点“孩子出家门时”上课要注意听讲,不要做小动作,放学早点回家“孩子放学回来时一见面就问”“考了多少分,被老师批评了没有”教育专家把父母的这些唠话当作“正确的废话”和无效的命令“,使孩子十分反感,有的孩子说我们的耳朵起茧了,根本就不想听。

⑥父母不能以身作则,起表率作用。父母自己身上存在许多不良的嗜好,打麻将、赌博、酗酒。工作中不敬业爱岗等,使一些不良的毛病感染了孩子。

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

①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。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,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需要什么,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,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。

②要达到良好的沟通,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,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,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,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,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,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。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,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,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,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。要与孩子讲道理,以理服人。

③平等相处,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。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、无性别、无职位、无地位之分。与孩子交朋友,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看得起孩子,对他有一种认可的态度,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,完美无缺的标准,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来要求孩子。否则,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惧怕的心理,甚至是存有戒心,那么他就会敬而远之,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。

④和孩子交流时要多倾听、少说话。如果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。就应当多让孩子说,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错误,父母也要静下心来,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,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倾诉,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,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,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,烦恼自然就会消失一半。孩子也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,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。

⑤与孩子一起探讨教育的方法。不少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,到处打听教育孩子的方法,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,孩子最喜欢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。家长不妨找孩子一起探讨,什么教育方法才是受孩子欢迎的。家长应当怎么做才是孩子感到快乐并愿意接受的。教育者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方式最直接深刻地影响教育对象,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,必须先明确他需要什么?

⑥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。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,只希望父母充当顾问或支持才的角色,过多的干涉他们会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,认为失去了自由,便会产生一种不满情绪,就会躲避家长,并产生隔阂。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,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,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,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。

⑦父母要尊重孩子、信任孩子。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看着是自由、独立、完整、有独特个性、人格和尊严的人。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;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;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;尊重孩子的报负和志向;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及个人的意愿。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。父母尊重孩子才会激起孩子的自尊。人性最大的悲哀是缺乏自尊。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,没有尊严的人等于是一具躯壳。父母尊重孩子,孩子才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,才能获得外界对他的尊重。


部分内容来自法治新闻、近日头条、百度和微博等。

点击抢购   2016年1-6期少儿期刊  》》》》》》

更多精彩,请扫描二维码

微信号:shaoer_shukan